奇紫資訊

專家:對滴滴優步併購事件請勿輕言壟斷

Homer Lindsay

專家:對滴滴優步併購事件請勿輕言壟斷

(原標題:專家:對滴滴優步併購事件請勿輕言壟斷)

滴滴併購優步中國“壟斷”了什麼市場?

不少專家認爲,“相關市場”界定的模糊是對其壟斷行爲進行判定的難點。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傅蔚岡表示,如何界定滴滴和優步們所在的市場,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。

滴滴和優步目前是在哪個市場?很多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網約車。在網約車市場,滴滴和優步確實是行業龍頭。從數據來看,他們佔據了整個行業90%以上的份額。“但是,如果真的把他們定位於網約車市場,我覺得是很有問題。至少,在幾天前交通運輸部頒佈的《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中,滴滴和優步從事的是出租車業,只不過提供的是預約出租汽車服務”,傅蔚岡說。

傅蔚岡表示,如果將滴滴和優步視爲是出租車業的一員,那麼它們所佔的市場份額將會大幅度減少;如果再把滴滴和優步視爲是城市出行市場的公司,那麼佔的市場份額就是微乎其微了。

欧盟:将对谷歌进行安卓和广告两项反垄断调查

“很多人或許會說,你把滴滴和公交車比,是不是太無聊了?是的,聽起來這是不可思議,但是這兩者之間的替代性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弱。”在傅蔚岡看來,如果網約車的價格貴了,那麼乘客一定會選擇出租車、甚至是地鐵或者公交,平臺沒法阻止乘客選擇。因此,如果將滴滴和優步定位於網約車這一狹小的市場是有問題的。

傅蔚岡說,即便是網約車市場,本身也在發生激烈變化。至少在網約車新規出臺之前,這個市場的准入門檻很低。事實上,滴滴和優步相對於易到等企業而言,它是市場的後進入者。即便是2015年當滴滴和快的合併、當大家以爲市場將會是一家獨大的時候,市場上還出現了首汽約車、神州專車和曹操專車等新的進入者,而且易到等老玩家的市場份額還在擴大。

網約車價格上漲該爲“壟斷”擔憂嗎

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朱巍表示,從反壟斷法的立法目的來說,反壟斷的根本目標不是限制公司“做大做強”,而是爲了促進競爭,立法目的在於規制濫用壟斷地位限制競爭的行爲,而非單純的限制壟斷份額,對正常的市場行爲不能動輒適用“有罪推定”。

有一些觀點認爲,滴滴與中國優步合併後或利用“壟斷”地位進行漲價,對此,朱巍認爲,從消費者權益保護角度看,滴滴合併後的網約車價格有所上漲,但是這要全面看。一方面,資本補貼不可能持久,應儘早終結“唯資本論”,讓市場競爭迴歸到以安全、科技、綠色和高效之中。另一方面,交通運輸部的“專車新政”中強調了網約車與出租車的“差異化”經營,反映在價格上勢必會有所上漲,這也符合不同用戶差異化出行的實際。

在朱巍看來,從互聯網經濟發展趨勢看,滴滴和優步中國的平臺合併符合“互聯網+”和大數據的發展方向,更有利於市場秩序和用戶權益。

首先,“大平臺”是互聯網“免費時代”的前提。滴滴合併後產生的統一平臺,將形成更大的大數據商業化基礎,這就爲精準營銷、開放性平臺、大數據運營等互聯網生態圈做好了準備。未來的網約車平臺將不再以“抽成”的方式實現盈利,最終劃清與傳統出租

心淨 小說

車“份子錢”的界限。其次,“大平臺”是制定產業標準的前提。越大的平臺,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,形成的標準也應該更嚴格。有了更高的產業標準,將會提高整體行業門檻,有利於消費者權益保護。最後,從經濟學角度看,“大平臺”會減少制度和重複建設成本,變得更有效率。

分享經濟時代如何定義壟斷?

“合併是分享經濟模式下市場競爭的均衡結果。美團與大衆點評的合併,滴滴與快的與優步的合併,都是這個市場競爭均衡的典型例子”,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說。

劉遠舉表示,傳統經濟中,常見的一種壟斷形式是雙寡頭壟斷。比如波音與空客,Intel與AMD,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,耐克與阿迪達斯。在市場中,這些寡頭競爭對手之間有着某種程度上的默契,他們不會劇烈挑戰市場的競爭現狀。但是,在分享經濟的模式

博世5.95亿美元向郑煤机出售SG控股

下,這種局面很難維持,市場競爭很可能超越這種默契,達到更高的集中程度。

妇产科流产完「胎儿竟继续长到11周」 医师神隐不理…女老板怒告

“當前各國反壟斷法沒有對雙寡頭壟斷做出嚴厲的限制,從表面上看,這是因爲市場上有兩個參與者,競爭是存在的,所以,不需要過多幹涉。但是,稍微思索一下,不難發現,爲什麼市場上有兩家就是合理的,而不是必須有三家,或者四家呢?實際上,深層次的經濟原因是因爲雙寡頭壟斷,本身是市場均衡的結果,是競爭的最佳模式。所以,傳統的反壟斷法的法理,某種程度上,是符合市場博弈均衡的,也就是說,法理源於市場效率”,劉遠舉說。

树德移动七抽工具车 亮相

劉遠舉認爲,當新技術改變了市場博弈均衡的結果時,反壟斷法的法理也受到了新的挑戰。如何應對這個變化,是順應新技術,獲得市場與技術發展效率、消費者福利,還是相反,墨守成規,付出損失市場效率與技術發展、消費者福利的代價,是全球監管者面臨的一個挑戰。


Copyright © 2023 奇紫資訊